尽管迄今关于
干扰素(IFN)治疗CML取得了一些共识:
①天然
干扰素与重组人
干扰素治疗CML疗效相似;
②持续用药比间歇用药好,大剂量比小剂量疗效好,初治病例的血液学完全缓解明显比复治者高,加速期的疗效比慢性期差;
③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比静脉注射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A.
干扰素(IFN)是否可以延长CML患者生存期:最近发表的
干扰素(IFN)治疗CML的大系列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不一致,意大利协作组和英国MCR的结果显示
干扰素(IFN)治疗组较
羟基脲(HU)(或
白消安(BUS))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而德国CML研究组的结果则发现二者生存期并无区别(表2);B.
干扰素(IFN)的最适剂量和用药时间:至今尚无一致意见,但一般为
干扰素(IFN)的起始剂量应为5MU/(m
2·d),2v3周后剂量增至9v12MU/d,或达到获显
CML治疗应着重于慢性期早期,避免疾病转化,力争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缓解(表6-9-5),一旦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则预后很差。
(一)细胞淤滞症紧急处理
见急性
白血病,需并用
羟基脲和
别嘌醇。
(二)
化学治疗
化疗虽可使大多数CML患者血象及异常体征得到控制,但中位生存期(40个月左右)并未延长。
化疗时宜保持每日尿量在2500ml以上和尿液碱化,加用
别嘌醇100mg,每6小时1次, 防止高尿酸血症肾病。至
白细胞数正常后停药。
1.
羟基脲(hydroxyurea,HU) 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的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用药后两三天白细胞即下降,停药后又很快回升, 降低
肿瘤负荷效果好。常用剂量为3g/d,分2次口服,待白细胞减至20×1O
9/L左右时,剂量减半。降至1O×10
9/L时,改为小剂量(0.5~1g/d)维持治疗。需经常检查血象,以便调节药物剂量。副作用少,耐受性好,与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对患者以后接受HSCT也无不良影响。为当前首选
化疗药物。
2.
白消安(busulfan,BU,马利兰) 是一种烷化剂,作用于早期祖细胞,起效慢且后作用长,剂量不易掌握。初始4~6mg/d,口服。白细胞降至20×1O
9/L停药,待稳定后改0.5~2mg/d,甚至更低,保持白细胞在(7~10)×10
9/L。用药过量常致严重骨髓抑制,且恢复较慢。敏感者即使小剂量也可出现骨髓抑制,应提高警惕。
白消安长期用药可出现
皮肤色素沉着,精液缺乏及停经,肺纤维化等,现已较少使用。
3.其他药物 Ara-C、
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
靛玉红(indirubin)、异靛甲、二溴卫茅醇、6-MP、
美法仑、6TG、
环磷酰胺、砷剂及其他联合
化疗亦有效,但多在上述药物无效时才考虑使用。
(三)
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
剂量为300万~500万U/(m
2·d)皮下或
肌肉注射,每周3~7次,持续用数月至数年不等。IFN-α起效较慢,对白细胞显著增多者,宜在第1~2周并用
羟基脲或小剂量Ara-C。50%~7O%患者能获CHR;10%~26%患者可获MCR。常见毒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畏寒、
发热、疲劳、
头痛、厌食、恶心、
肌肉及骨骼
疼痛。并用扑热息痛、
苯海拉明等可减轻副反应,但部分患者常需减量,约25%的患者因无法耐受而停药。与Ara-C联合使用可提高有效率,其CHR、MCR 和CCR分别为67%、27%和7%。
聚乙二醇化(PEG)
干扰素,每周用药一次,可以减轻IFN-α的不良反应。
与HU和BU相比,IFN-α可以使CML获得MCR和CCR,而CCR和MCR者生存期延长。但IFN-α治疗者几乎均存在分子水平残留
白血病,很少能获CMR。
(四)甲磺酸
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
为2-苯胺嘧啶衍生物,能特异性阻断ATP在abl激酶上的结合位置,使
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从而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的增殖。IM也能抑制另外两种
酪氨酸激酶:ckit和PDGF-R(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的活性。治疗剂量:CP、AP和BP/BC分别为400mg/d、600mg/d和600~800mg/d。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
水肿、肌
痉挛、
腹泻、恶心、
肌肉骨骼痛、皮疹、
腹痛、疲劳、
关节痛和
头痛等,但一般症状较轻微。血象下降较常见,可出现粒缺、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可并用造血生长因子,严重者需减量或暂时停药。初治CML-CP,IM治疗1年后CHR、MCR和CCR分别为96%、85%和69%,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提高,5年CCR 87%,总生存率达90%;IM与IFN-α+Ara-C治疗CML-CP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IM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89%,优于IFN-α+Ara-C组的68%~70%。IM可使7%的CML-CP患者达CMR。据推算即使CMR时,
白血病细胞数仍可达1O
6,若无充分理由,IM不能停用。
使用IM的患者约10%~15%出现疾病进展,IM耐药与基因点突变、BCR-ABL基因扩增和表达增加、P糖蛋白过度表达有关。疗效欠佳和进展的患者在IM加量至600或800mg/d,部分也能获益,也可用新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达沙替尼等或行Allo-SCT。
(五)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
是目前认为根治CML的标准治疗。骨髓移植应在CML慢性期待血象及体征控制后尽早进行。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组(EBMTG)根据5个移植前变量提出了风险评估积分系统(表6-9-6), 以提示移植相关死亡风险和治愈可能。对≤2分者,因移植相关死亡率≤31%,Allo-SCT可作为一线治疗。对≥3分者,可先行IM治疗,进行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动态观察,治疗无效时再行Allo-SCT,也可考虑非清髓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和降低预处理强度
造血干细胞移植(RIC)。常规移植患者年龄以45岁以下为宜。HLA 相合同胞间移植后患者3~5年无病存活率为6O%~8O%。对
脾脏肿大显著者,移植前先切除
脾脏或脾区照射可能会避免造血恢复延迟。采用无血缘关系志愿者(包括脐血)的移植明显扩大了Allo-SCT的应用,长期无病生存率约35%~57%。此类移植较HLA相合同胞间移植风险大,主要原因为GVHD和相关
感染。若对年龄<35岁患者,采用高分辨率HLA配型相合的供者,在诊断后一年内进行移植,其移植相关死亡率降低,长期DFS接近HLA相合同胞间移植。NST和RIC用于年龄较大或有合并症不适合常规移植者。据EBMTG报道,O~2分者3年总生存率为7O%,3~4分者为5O%,≥5分者为3O%。对于高危患者,也可采用HLA不全相合的Allo-SCT。若联用IM,自体移植也可尝试。
HLA相合同胞间移植后复发率约2O%~25%,而无关供体移植较之为低。移植后复发的主要治疗方法:
① 立即停用免疫抑制剂;
② 药物治疗;
③ DLI,缓解率65%~75%,并发症为GVHD和骨髓抑制;
④NST或二次移植。
IM不增加移植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对Allo-SCT后复发患者仍然有效,有研究提示IM与DLI有协同作用。
(六)CML晚期的治疗
晚期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缓解率低且缓解期很短。加速期治疗:
① Allo-SCT:HLA相合同胞间移植和非亲缘间或单倍型移植的DFS分别为30%~40%和15%~35%。
② IM:CHR,MCR和CCR分别为34%、11%~25%和11%~19%。
③ 其他:
干扰素联合
化疗药物或使用联合
化疗方案等。急变期治疗:
①
化疗:髓系急变可采用ANLL方案
化疗;急淋变可按ALL方案治疗。
②IM:CHR、MCR和CCR分别为8%、3%~8%和0~4%,且疗效维持短暂。
③ Allo-SCT:复发率高达6O%,长期DFS仅15%~2O%。对于重回慢性期后做移植者,其效果同AP。
(一)治疗
1.
化疗
化疗虽可使大多数CML患者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0个月左右)并未改善。
(1)
羟基脲(hydroxyurea,HU):既往是CML-CP首选药物。抗代谢药物,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起效迅速,但维持时间短。初始剂量为30~50mg/(kg·d),分2~3次口服,每周至少检查1次血常规,白细胞减至20×10
9/L时,剂量减半或暂时停药观察。停药后
白细胞数可迅速回升,进行维持治疗,剂量参见表23-1,使白细胞保持在(4~10)×10
9/L为宜。与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副作用小,主要有
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脱发和
头痛等。
羟基脲在CML-CP的中位持续时间及中位生存期方面均优于
白消安。但
羟基脲用药过量也会引起药物性再障,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一旦发生骨髓抑制,恢复所需的时间较长,有时半年后才逐渐出现血象的恢复,因此在CML患者治疗时
羟基脲用药量不能太大过急。根据个体差异调节用药,用药期间每3~5天查血一次。
(2)
白消安(busulfan,
白消安):是一种烷化剂,作用缓慢,2~3周后外周血白细胞才开始减少,停药后白细胞减少可持续2~4周,过量易发生药物性再障,故应掌握剂量。成人剂量4~6mg/d,分2~3次口服,每周检查血象,
白细胞数下降一半时,剂量相应减少一半,当白细胞降至20x10
9/L时,为避免引起骨髓抑制,停药观察,白细胞稳定后改用小剂量维持,每1~3天服2mg,使白细胞保持在10×10
9/L左右。常见副作用有骨髓抑制、
皮肤色素沉着、肺间质纤维化、
闭经、精液缺乏,曾报道长期用药有促使急性变的可能。由于
白消安的副作用较大,目前选用
白消安治疗CML已不太多见。
在
白血病计数较高时,
化疗时宜加用
别嘌醇(100mg,每6小时1次),并保持每日尿量在1500ml以上和尿碱化,防止尿酸眭肾病,待白细胞下降后停药。
2.α-
干扰素(α-interferon,IFNα) 具有抗
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毒、抗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及抗病毒作用。常规剂量300万U/d,皮下注射,持续用数月后可能会出现骨髓轻度抑制,剂量可以酌情减少,改为300万u,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治疗目的不仅在于使患者血液学缓解,更重要的是达到细胞遗传学缓解,5%~10%的患者Ph阳性细胞完全消失,这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即使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生存期也较
羟基脲长。IFNα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50%~59%,生存期比接受传统
化疗者长20个月。联合小剂量
阿糖胞苷(Ara-C)15~20mg/(kg·d),皮下注射,每月10天,或每天持续应用,较单用IFNct可获得更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及更长的生存期。副作用为
发热、
头痛、乏力、厌食、恶心呕吐、
肝脏毒性、
关节
肌肉
疼痛、
头痛、神经毒性、精神症状、眼痛、
咳嗽、
病理性蛋白尿等。
3.甲磺酸
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 IM是一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特异性的抑制P210
bcr-abl和P190
bcr-abl。目前检测结果证明,它除能抑制c-kit和PDGFR外,对其他
酪氨酸激酶无抑制作用。即选择性抑制Ph克隆,应该是治疗Ph阳性CML和Ph阳性ALL的理想药物。IM对CML.CP、AP、BC均可作为一线用药,IM对CML-CP患者有替代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趋势。
IM治疗CML-CP用药剂量为400mg/d,AP、BC为600mg/d,可根据治疗反应增加剂量,处方应为一天一次口服给药,吃饭时服用并饮大量的水。没有足够的资料证实IM可以应用于妊娠妇女。然而动物研究表明其具有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对胎儿潜在的危险目前仍未确定。除非必须应用的特殊情况,否则IM不应用于妊娠期妇女。如果在妊娠期间使用,患者必须被告知该药可能具有对胎儿的潜在危险。建议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在治疗期间必须进行有效的避孕。
临床研究表明:在接受治疗的CML-CP患者中只有约1%的患者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而在AP和BC的患者中分别为2%和5%。
最常见报道的关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轻微恶心(56%),呕吐(33%),
腹泻(24%),肌痛(11%),
肌肉
痉挛(33%)及皮疹(25%)。皮下
水肿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所有的研究中均可观察到,而且主要为眼眶周围(30%)或者下肢
水肿(17%)。诸如
胸腔积液、腹水、肺
水肿和快速体重增加等多种不良反应,无论是否伴有
表皮
水肿,这些不良反应均统称为液体潴留。然而,发生非常严重的
水肿是很罕见的,或许可以应用利尿剂处理,也可以通过给予支持治疗或减少IM剂量。停用IM后使用利尿剂,或采取其他适当的支持治疗措施后改善。然而,这些反应中仅有极少数是严重的或许是威胁生命的。曾有报道一例处于BC的患者死于
胸腔积液、充血性
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胞减少症,特别是中性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几乎在所有的研究中获得的结果均一致,而且研究表明在高剂量的条件下≥750mg时,细胞减少发生率增高(临床
Ⅰ期研究)。然而,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也与疾病的发展分期有关,3或4级
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0×10
9/L)和
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小板计数<50×10
9/L)在疾病AP和Bc的发生率(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8%~62%和42%~58%)是CML—CP(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3%和17%)的2到3倍。在CML.CP患者中出现4级
中性粒细胞减少(ANC<0.5×10
9/L)和4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10×10
9/L)发生率分别为8%和<1%。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中位持续时间通常分别为2~3周和3~4周。这些事件通常可以通过减少用药剂量或停用IM所改善,但是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高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带来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不能被除外。
2007年度美国NCCN关于CML指南中对3~4级血液学毒性的处理建议:
(1)3~4级血液学毒性(
中性粒细胞计数<1×10
9/L,BPC<50×10
9/L):
①加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并观察使
中性粒细胞计数>1×10
9/L;贫血:用促
红细胞生成素。
②停药,如在2周内降至
Ⅱ级以下者可以原剂量维持。
③如果3~4级毒性持续2周以上,即使恢复至2级或更好,IM仍应该减量25%~33%(IM<300mg/d)。
④因为AP、BC疾病本身所致细胞减少者不需减量。
(2)其他毒性反应的特殊干预指南(NCCN V.2.2007):
①
腹泻:
支持疗法。
②
水肿:利尿剂,
支持疗法。
③水钠潴留:利尿剂,
支持疗法,降低剂量,停药。
④
胃肠道反应:吃饭时服药并大量饮水。
⑤
肌肉痛性
痉挛:补钙、补水。
⑥皮疹:局部或全身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减量,停药。
(3)非血液系3级毒性:用上述特定的处理方法,如果症状处理无反应,参见下述4级毒性反应处理。
(4)非血液系4级毒性:停药使毒性减低到1级或更好,再考虑服IM,但IM仍应该减量25%~33%(IM<300mg/d)。
(5)非血液系毒性一
肝脏:
肝脏
Ⅱ级毒性:首先停药,使毒性降至I级以下,再服IM时需减量25%~33%(IM<300mg/d),同时评估其他药物对
肝脏的毒性作用,如
对乙酰氨基酚类等。
(6)IM耐药的定义:
①原发的血液学耐药:IM(剂量至少为300mg/d)治疗3个月未获CHR,约占慢性期患者的5%。
②原发的细胞遗传学耐药:治疗6个月未获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ajor cytogenic response,MCyR),或治疗12个月未获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cytogenetic remission,CCyR),约占CML-CP患者的15%。
③继发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耐药:丧失了曾经获得的疗效。继发耐药或疾病进展的发生率为:慢性期早期(early chronicphase,ECP,距诊断<12个月)(追踪42个月)16%、慢性期晚期(1ate chronic phase,LCP,距诊断>12个月)(追踪48个月)26%、AP:73%和BC:95%。
对于IM耐药的处理:
①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2007年NCCN修订的CML治疗指南中列为绝对适应证,也是当前根治CML可靠的方法。
②
干扰素联合小剂量
化疗:
干扰素与IM之间无交叉耐药现象。
③增加IM剂量。
④IM与其他药物联合。
⑤达沙替尼(dasatinib,BMS-358425),吡咯嘧啶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ABL和SRC家族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⑥AMN107苯胺嘧啶衍生物,属于IM类的第二代ABL抑制剂。
1999年末,国际
Ⅱ期临床试验报道了1000多例应用IM治疗CML的疗效。对IFN-α耐药或不能耐受的CML.LCP及CML-AP与BP期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omplete hematologic response,CHR)率分别为95%、34%、8%,CCyR为41%、17%、7%,进展率为11%、40%、80%。肯定了I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IM对CML各期均有效,但其疗效随病期递减,复发率随病期增加。较长期观察证明AP的3年无疾病进展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40%,BP的则很短,中位存活期小于10个月,3年后仅7%存活。一项回顾性分析证明IM治疗的LCP患者即使未获CCyR的存活率也比其他
化疗药物为高。随后的IRIS(表23-2)试验是观察IM对初治CML-CP者的疗效,以单药IM与IFα+小剂量Ara-C比较,各553例。如果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可交换到另一组。结果显示从血液学、遗传学、分子学缓解率以及PFS和生活质量,IM对初治CML-CP的疗效均明显优于经典的IFNα+小剂量Am-c。同时也肯定了早期应用IM疗效较好。持续CCyR者往往在继续IM治疗的1~4年内BCR-ABL比值继续下降至极低水平或测不到。
4.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唯一可使CML患者达到治愈的方法。疗效与病期相关,CP优于AP,更优于BC。复发率随病期增加。国际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总结自1978~1997年共3372例CP1 18年总存活率为50%,非CP1者为20%。18年累计复发率在CP与非CP为25%和37%。欧洲BMT组认为<20岁、病程在一年内、CP期、非女供男受者和HLA全相合同胞供者为预后好的因素。近年来开展的非清除性allo-HSCT可使高龄者受益,但长期疗效尚有待于确定。allo-HSCT应在CML-CP缓解后尽早进行,其3~5年无病存活率60%,如有HLA匹配同胞供体,一年内应进行移植,否则,一旦病情进入AP或BC则疗效及预后极差。
自从IM问世后,进行allo-HSCT的CML患者已逐年减少。由于该药对CML-ECP患者的理想疗效,多数专家相信几乎所有患者均有理由首选IM。未来,dasatinib和AMN107将会进一步延迟许多患者接受allo-HSCT的时间。但医生应向年轻且有合适供者的患者阐明移植的风险和益处。少数出现BCR-ABL无关机制的IM耐药患者很可能对其他激酶抑制剂无效,建议这类患者尽早移植。加速期、急变期或Ph ALL患者对IM的疗效多不持久,尽管可以选择达沙替尼或AMN107,但由于缺乏长期追踪结果,因此,仍应推荐患者在获得血液学缓解后接受allo-HSCT。
5.其他治疗
(1)三氧化二砷
1)三氧化二砷用法及用量:三氧化二砷剂量主要是静脉输注0.15mg/(kg·d),或5mg/(m ·d),用5%
葡萄糖或0.9%
氯化钠100~500ml稀释,静脉滴注2~4小时。如有急性血管反应,可延长输注时间。
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用三氧化二砷,剂量以10~15mg/d为宜,治疗39例初治CML,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9例(48.9%)、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4例(10.3%),CR+PR为59.0%。单用三氧化二砷治疗CML-BP 26例,CR+PR为10.6%,加用高三尖衫酯碱2mg/d静脉滴注及
阿糖胞苷25mg/(kg·d),皮下注射,一般当WBC9/L时,考虑停药,21例中有8例CR,4例转回CP。三氧化二砷+IM联合治疗CML-AML:18例患者中,9例CR,2例PR。
2)三氧化二砷的禁忌证:
①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
②妊娠及婴儿。
③有明显砷中毒。
④对砷剂有耐药者。
3)三氧化二砷的毒副作用:
①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大约占21.3%,
丙氨酸转氨酶增高者11.3%。
②
皮肤损害:皮疹、色素沉着、干燥占23.48%,0.025%出现
皮肤溃疡。
③肾功改变:颜面及下肢
水肿占11.4%,肾功改变1.2%,出现胸腹水0.05%。
④黏膜损伤:可出现口腔溃疡、咽干等。
⑤循环系统:
心悸、胸闷占4.15%,可有窦速,ST段下降占0.065%。
⑥
神经系统:失眠、麻木占4.51%,0.05%出现
颅内压增高,精神病4%。
⑦
骨骼系统:骨痛0.06%。
4)三氧化二砷中毒的防治:三氧化二砷静脉滴注2小时后测得高峰,血浓度的峰值时间为4小时,一般10mg三氧化二砷治疗后24小时总排砷量为1mg左右,砷进入人体95%与细胞内Hb结合再分布全身,80%砷停留在肝、肾、胃肠、脾、肺部位,其平均血浆分布半衰期为(0.89±0.29)小时,消除半衰期为(0.89±0.29)小时。一旦出现肝、心、肾功能异常,应马上停药,对症治疗。如果
急性中毒可应用
二巯丙磺钠,首剂5%溶液2~3ml肌内注射;以后1~2.5ml,每4~6小时一次,1~2天后2.5ml,1次/天,疗程为1周左右。慢性砷中毒应用5%
二巯丙磺钠2.5~5.0ml,肌内注射,1次/天,连续3天,停药4天为一疗程。一般应用2~3个疗程。可应用10%
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以辅助砷排泄。
皮肤或黏膜病损处可用2.5%二巯基丙醇油膏或
地塞米松软膏。
(2)白细胞单采: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可除去大量白细胞,减少体内
白细胞数量。主要用于白细胞淤滞症,以缓解危险状况。也可用于急需治疗的孕妇。
(3)脾放射和脾切除:目前,脾区放射偶用于伴有胀痛的巨脾以缓解症状。曾研究脾切除作为治疗方法之一,但脾切除后既对慢性期无作用,也不能阻止急性变,更不能延长生存期,故目前多已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