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
别名: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解释 收起

概述:慢性髓细胞 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骨髓以髓系增生,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及脾脏肿大为主要特征。90%以上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特征性的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中位生存期3v4年。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又称慢粒, 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病程发展缓慢,脾脏肿大。由慢性期(chronic phase,CP)、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最终急变期(blastic phase or blast crisis,BP/BC)。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简称慢粒,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外周血中粒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稚粒细胞。可从慢性期向加速期、急变期发展,一旦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则在短期内死亡。慢粒占全部白血病的20%~35%,国内慢性白血病的90%为慢粒。发病年龄大多在20~60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步上升,45~50岁年龄组最高,5~20岁仅占慢粒10%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

    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MPD)是一类以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包括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增殖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是骨髓有核细胞增多,增殖的细胞可向终末分化成熟,多不伴发育异常。外周血一种或多种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可伴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后期出现骨髓纤维化、骨髓衰竭及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根据2001年WHO分型标准,MPD可分为经典MPD和不典型MPD两大类。包括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diopathic mylofibrosis,IMF)均归于经典MPD;而不典型MPD则主要包括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青少年粒单细胞白血病(JMM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系统性肥大细胞疾病(SMCD)、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CEL/HES)及未分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UMPD)等。
    本组疾病的发病、临床表现、病情转归有某些共同特征:
   
    ①病变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
   
    ②各病以骨髓某系细胞恶性增殖为主,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累及其他造血细胞的表现。
   
    ③各病症之间可共同存在或相互转化,如PV可转变为MF。
   
    ④细胞增生还可发生于脾、肝、淋巴结等髓外组织,即髓外化生。
    MPD中除CML具有特征性的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以外,CML外的其余各亚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仅10%~15%的病例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且均无特征性的染色体改变。但最近国际上多个不同国家的研究小组几乎在同一时间即2005年3月至5月间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报道了BCR/ABL阴性MPD包括PV、ET、IMF等三类疾病中的JAl<2基因点突变 即JAK2基因编码序列第617位氨基酸的第一位碱基发生G→T点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表示为JAK2 V617F)。这是继BCR/ABL之后MPD发病机制研究的又一重要进展。
    JAK2 V617F点突变,一种JAK2酪氨酸激酶基因获得功能性的体细胞突变,发生在几乎所有的PV患者,同样也发生在部分其他髓性疾患。突变发生率在ET及MF疾病中大约为50%,不典型MPD的一些特定亚型中约为2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小于3%,CML则为0。由此,这一新的分子生物学依据将PV、ET和MF归入单独的MPD类别(即经典的BCR/ABL阴性MPD),区别于CML、MDS和不典型MPD。迄今为止,JAK2V617F尚未见于反应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细胞系统疾病或实体瘤。因此,JAK2V617F的出现强烈提示了潜在的MPD。也可考虑以JAK2V617F作为PV、ET、难以解释的白细胞增多、MF或腹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检验指标。
    本部分主要介绍经典MPD中的CML、MF、PV和ET,以及不典型MPD中的CEL/HES。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增殖性疾病。起病较慢,以脾脏明显肿大,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为特征,临床上可分为慢性期(chronic phase,CP)、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和急变期(blast crisis,BC),大多数患者因急变而死亡。
    90%以上的CML患者中可发现9号与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的Ph染色体及由此而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所翻译的分子质量为210kDa的BCR-ABL融合蛋白(P210)是该病重要的分子标志。该蛋白具有异常的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rotein kinase,TPK)活性,能通过作用于Ras相关的信号传递分子及上调Bcl-XL。 抗凋亡基因活性等途径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导致CML的发生。CML占白血病的15%~25%,发病率为0.36/10万,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以中年最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患者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或左上腹坠胀而发现脾大被确诊。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表现。
    1.脾肿大脾大较为突出,可大至平脐,当发生脾梗死或脾周围炎时,有明显左上腹和左肩部疼痛,脾破裂少见。治疗后病情缓解时,脾往往缩小,但病变发展时会再度肿大。
    2.发热、贫血和出血高代谢可出现低热、消瘦和出汗,明显的贫血及出血多在急变期才出现。
    3.白细胞淤滞症 白细胞极度增高时(例如>200×109/L)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表现为呼吸窘迫、头晕、语言不清、中枢神经系统出血、阴茎异常勃起等。
    4.其他可有高尿酸血征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组胺释放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及消化性溃疡。慢性期一般1~4年,以后逐渐进入加速期,以至急变期。
   
    (二)查体要点
    脾肿大是最重要的体征,脾可达脐或脐以下,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如果发生脾梗死则压痛明显,并有摩擦音。约半数患者有肝肿大。部分患者有胸骨中下段压痛。当白细胞显著增高时可有眼底静脉充血及出血。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8 相关检查 展开
19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